e6w6您好,欢迎来到易物流网!
军事物流:向现代化大进军
2009-08-01 10:50:03  by:易物流-做最专业的建材物流交易平台 www.e6w6.com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的盛大节日。在这里,我们向人民子弟兵表示节日的热烈祝贺。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建军82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峥嵘岁月里,人民军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与此同时,军事物流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本报今天刊登大型报道:《军事物流:向现代化大进军》,以飨读者。

  军事物流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服从服务于战略计划和战术行动,也对战争胜负起着制约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民军队在建军实践中,将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同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特点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物流工作。

  艰苦奋斗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军事物流的萌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军事物流主要表现为人力化、骡马化,机械化程度极其低下,这从炊事车的发展可见一斑。1952年我国研制的是马拉炊事车,1978年才研制炊事挂车和自行式炊事车。而我国1956年才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造出第一台解放牌载货卡车,并由此开始了运输车的国产化之路。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典型的现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沿用过去国内作战的后勤保障办法,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志愿军后勤很快创造了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建成兵站运输网的有效模式,实现了我军后勤史上一次重大飞跃。

  大规模战争结束后,我军着手进行正规化建设,各级后勤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总结历次革命战争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全面开展后勤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随着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的建立发展,我军后勤由过去单一的陆军后勤,转变为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等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后勤;由过去组织经费物资和卫生保障,转变为组织多种专业勤务的综合保障;由过去较为简陋的保障指挥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手段;由过去主要组织后勤供应,转变为既要组织后勤供应又要指挥后方防卫战斗。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军事医学、后勤技术装备和后勤学术等研究,创新后勤保障手段,创建了战略后方基地,建立平战结合的供应体制。这些重大改革,为建设现代化后勤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制改革

  1978年以后,中央军委曾先后多次提出有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特别是1983年,总参、总后联合组织在济南军区进行了后勤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和研究。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决定:军队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裁军100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处于战略纵深的后方仓库统归总后勤部直接管理,组建了负责领导和管理战略仓库的基地指挥部,担负战略物资支援任务;军区(军兵种)负责管理战役物资储备,担负战役物资支援保障任务;而集团军(省军区)以下部队负责管理战术物资储备,负责战术物资保障任务。从而明确构建了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供应体制,形成了三级衔接的物流体系。海军系统在整编中撤销了舰队后勤部,物流供应体制由原来的四级保障,改为海军、基地、部队三级保障体制,从而大大缩短了对海上主要作战部队的物流保障距离和时限,提高了物流效率。与此同时,按照建制保障与划区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原则,在陆、海、空物流机构和设施不改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了物资代供、伤兵员相互代医、通用装备相互代修的试点工作,初步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物流格局。这种以“三代”为主要特色的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物流体制的现代化建设。

  经过长达10年(1990年~1999年)的实践,军事物流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的收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00年,中央军委作出决策,全面推行联勤体制,使我国军事物流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联勤保障不断深化,在运行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新问题,认真解决新矛盾,通用物资的保障取得了重大突破,专用物资的供应也得到了显著加强,物流体制改革初战告捷。

  2004年,中央军委决定,进一步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从这年的7月1日起,在济南战区启动大联勤试点体制。大联勤体制突破现行联勤保障模式,建立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通专保障统一组织的大物流系统。大联勤的实施优化了军事物流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机制,为现代物流最新理念和技术的应用破除了体制和机制障碍,有利于军事物流各环节的有机融合、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物流的效益、程度和灵敏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大联勤为特色的我军军事物流体制,经受住了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军队后勤短时间内向灾区输送10多万兵力、数十万吨物资及大量装备器材,派出200多支医疗、防疫队和油料、供水、工程保障队,彰显出我军后勤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坚强意志和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

  管理创新

  在推进军事物流体制改革的同时,军事物流管理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我军物流管理领域,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不断涌入。1978年以来,目标管理率先闯入军事物流系统,各级后勤机关和部队,以及仓库、院校都相继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为探索出与目标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全军物流系统改革了原来单一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形成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法。军事物流管理系统,既保留并发扬了我军光荣传统,深入细致地做好各级人员的思想工作,又辅之以经济激励的方法,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使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呈现出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蓬勃局面。这是物流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

  2001年是我军物流管理发生变革的重要一年,全军军械后方仓库统一归口司令部门管理,总后勤部召开了全军军械仓库安全工作专家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仓库防爆、防火、防雷、防电等系列规定,从根本上强化了仓储安全管理。同时,向有关科研部门下达了《仓储工程》的开发研制任务,即仓库管理机制研究、仓库规范化管理标准及仓储物资可视化系统。同一年,济南军区装备部某汽车材料仓库,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改进了物流作业程序,提高了作业效率;该仓库还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库的业务管理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智能仓库管理建设方案,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效益。此后,许多仓库在应用车材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深入研究,结合本仓库的特点,构建了以信息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自动化管理新系统,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锻炼了物流人才队伍,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4年,我军物流信息化建设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是在充分巩固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集合阶段,行业性的系统整合已初见成效;二是军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新成果,仓库管理公用物流平台、航空器材管理系统等的相继颁发、推广使用和不断优化,为全军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奠定了基础;三是信息化建设的试点成果走向实用,服务于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的采购信息平台也联网成功,并在军地采购中得到应用;四是物流信息技术,尤其是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核心的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层次不断延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物流信息处理、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

  在军地物流一体化方面,也更加广泛深入。军地物流联合发展的理念首现于1997年,此后,军地物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此外,军事物流教育也得到大幅提升。1984年1月,后勤学院成立了全军第一个仓库教研室,承担全军仓库领导干部的轮、培训任务。1994年初,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创编出版《军事物流概论》一书,填补了军事物流理论的一项空白,标志着军事物流理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0年,王宗喜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军事物流理论及其应用》,荣获宝供物流理论创新一等奖。2001年,由后勤指挥学院发起,与北方交大、北京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联合发展物流教育,相互协作,共育物流高级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面建设

  2007年,中央军委颁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以下称《纲要》),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重点构建的12个体系,并正式提出“军事物流”,标志着我国军事物流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纲要》提出的12个体系是:三军一体的后勤指挥体系,结构合理的后勤力量体系,高效顺畅的联勤运行体系,更广范围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快捷灵敏的后勤动员体系,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功能完备的保障设施体系,科学民主的后勤决策体系,完善配套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的管理监督体系。

  按照《纲要》制定的目标,2010年,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取得阶段性成效,完善与联合作战、联合训练相适应的联勤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后勤保障方式,建成具有较高机械化程度和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新一代后勤装备体系,初步建立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后勤保障标准制度,全面具备军事斗争后勤保障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任务将基本完成,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的科学的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管理模式,整体提高后勤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为建设信息化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已经部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艰苦努力,我军后勤的保障体制、指挥体系、力量结构、装备水平、信息化程度、动员机制、战场设施、标准制度体系、供应管理水平等领域,都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今日特价 更多
运价走势 更多
2011年6月ECSA南美东航线海运价走势

广州市恒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8|粤ICP备12009364号